今年3月初,65歲的王大爺在家忽然一陣眩暈,感覺身體不適。于是,王大爺的兒子用手機通過反映了這一問題,很快,社區醫生帶著醫藥包趕到了家里,對王大爺進行了診治。醫生說,王大爺身體并無大礙,可能是起床或站起時速度有些快,暫時缺氧所致。雖然診治過程很簡單,但是王大爺認為,這樣的服務讓他覺得很貼心,“到醫院得掛號、排隊,這跟在家的感覺可是大不一樣”。
王大爺笑著說:“總以為宣傳的‘社區服務搬到家‘都是吹的,現在看來,我們這些老家伙落伍了。從那件事后,俺孩兒專門給我弄了部智能手機,最近正在跟他學習咋用服務平臺,我發的內容還有好幾個老朋友給我點贊哩。要是生病時孩子不在家,我自己也能用手機叫醫生。”
春雨潤物細無聲,移動互聯網就這樣悄悄改變了王大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,潛移默化中已經接受了智能化的生活,而他不過是眾多思想保守的大爺大媽中的代表。
這是一個美麗的憧憬,屆時,很多居民將體會足不出戶就可享受社區醫療服務的快樂,智慧醫療建設之路剛剛開始。業內人士認為,智慧醫療應用的問世對大眾來說不僅能簡化就醫流程、降低醫療費用,更能增加被醫生重視的感受。對醫生來說,不僅能減少勞動時間,還能提高患者管理質量、提高診治水平,在不斷學習中得到患者認可。對醫院來說,能更直接的了解患者需求,為患者服務,同時提高服務滿意度,構建和諧醫患關系。